1970年7月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学系。1983.3-1986.2 瑞典卡洛琳斯卡医学院病理系访问学者。现为北京大学病理系副主任,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病理科主任,1995评为博士导师。是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,中华病理学会常委,中华病理学杂志副主编,中国病理科主任联会副主席, 国际病理学会中国分支秘书, 北京实验动物学会副理事长。 在肠道病理学、超微病理学、呼吸系统病理学、 免疫组化在病理 诊断中的应用和标准化、肿瘤病理学有专长。
科研方向为诊断病理学和肿瘤基础研究。在肿瘤基础研究的重点为癌生物学和肿瘤转移生物学、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克隆与鉴定、人类器官裸鼠体内异种移植及诱癌研究和单克隆抗体制备。
在诊断病理学方面,对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、肿瘤病理学、肠道病理学、肺病理学较熟悉。 自 1970年以来,一直从事病理 诊断工作。完成尸体解剖约 400 例。参与编写的诊疗规范: 1. 《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病理学分册》,副主编,人民军医出版社,北京, 2004; 2. 《 SARS 诊疗规范》,发病机制一节,人民卫生出版社,北京, 2004; 3. 《临床诊疗指南 病理学分册》,肠道疾病一节,人民卫生出版社,待出版。 在肿瘤转移研究方面,建立了裸鼠体内人类肺癌高转移癌系;系统研究了高转移癌细胞 DNA的转移特性;转移性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肿瘤转移的阻断途径。包括层粘连蛋白受体,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因子(包括TIMP-1、TIMP-2、TIMP-3、MT-TIMP),不同细胞因子(IL-2、IL-6、IL-8、IL-12),维甲酸受体,免疫效应细胞LAK和TIL与肿瘤转移的关系。研究了VEGF对肿瘤生长能力与肿瘤转移潜能的作用。完成了八五国家肿瘤攻关课题。在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克隆工作中,首先建立肿瘤转移的体外模型,即从俩个癌细胞系分离不同转移潜能的亚系,然后通过mRNA差异显示技术筛选高低转移亚系差异表达的cDNA片段。在建立了肿瘤转移相关基因资源库后,从中选择新的肿瘤转移相关基因TMSG-1、已知基因胸腺素β10、G3BP的功能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。
自 1982年以来共获得北京市、卫生部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9项、3等奖2项。是国家85肿瘤转移攻关课题的主要完成人,95期间863肿瘤转移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课题的负责人,973项目人类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课题的负责人。共发表论文114篇,共协助及独立培养博士生13名、硕士生8名。
共0条评论